首页 |
|
一座别具魅力的东方水城,站在华丽蝶变的新起点。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市体育局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杭州亚运”为契机,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亚运筹备等协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绍兴体育干了啥?
1.加大体育惠民力度。
一是全力推进体育领域“民生实事”工程。2021年共有8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0个社会足球场、2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0个“体育+公园”项目、100个百姓健身房、500公里健身步道(骑行道)纳入省、市民生实事工程,计划投资8000余万元(除健身步道)。截至目前,我市已完工村级全民健身广场4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9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4个、“体育+公园”26个、百姓健身房95个、健身步道165公里,总体完成进度82.1%。二是不断推进体育领域数字化改革。重点推进绍兴市智慧化数字体育平台项目,聚焦数字社会,立足基层,根据群众对多样化、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梳理体育部门核心业务,创新“数智马拉松指挥管理系统”“AI云健身”两大特色应用、优化完善7个基础应用、汇总分析83项数据。目前已完成App功能开发、184件硬件安装。三是积极落实“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推动全市7家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场馆服务大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全市七家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中,越城区体育中心二期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市奥体中心、上虞区华通体育中心、柯桥区轻纺城体育中心、嵊州市体育中心已于2020年完成改造升级。四是做好场馆公益开放工作。落实全市14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补助事项。2021年新增了嵊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新昌县体育中心游泳馆、上虞华通体育中心游泳馆、上虞体育场4个大型场馆,开放场馆数量列全省前列,2021年共争取上级公共体育场馆低价或免费开放补助资金286万元。
2.提升健身指导水平。
一是强化社团建设。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通过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调动体育社团积极参与承办体育赛事。建设3A以上的体育社团23家,全市共有登记注册的社团197个,注册会员约83.22万人,市级体育社团44个,全市体育社会组织总量超过1320个。二是推进体医融合。绍兴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与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开设运动康复门诊,定期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以及运动康复服务。重点围绕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脊柱侧弯筛查评估项目和“体医融合助力糖尿病运动康复管理”共开展“迎亚运·惠民生”绍兴市国民体质检测暨体医融合促健康公益系列活动4次,惠及群众1200多人。三是优化体测服务。向市民免费开放健康驿站,增设预约式夜门诊服务,建立科学运动“云健身”平台,方便市民体质监测。成立体育教育、运动康复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宣讲团队,选派专业人员编制针对不同群体的科学健身讲课稿。举办“健身大讲堂”12次,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
3.筹办各类重大赛事。
一是做好“水陆双马”筹备。2021年“越马”赛事规模为2.5万人,报名人数达七万人左右,为历届之最。2021年“越马”以徐渭为设计主题,首次将越马主视觉和奖牌的设计通过征集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升了“越马”的观众参与度。目前赛事因疫情延期。“水马”由全国皮划艇邀请赛、全国桨板公开赛、全国铁人两项精英赛、全国公开水域游泳团体接力赛、长三角龙舟邀请赛以及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组成。二是做好群众体育赛事参赛组织。2021年,全市各类协会、社团共举办、承办、协办各类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次,其中参与承办全国级赛事和国际赛事活动10余场次。组织参加重大群体赛事,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中,绍兴代表团取得三金一铜的好成绩。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我市参与的28个大项中,有26个项目获得了名次,取得了获金牌13枚、银牌16枚、铜牌21枚的好成绩。三是做好青少年系列赛事筹备。采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的模式,培育专业的赛事团队。
4.加快竞技人才培养。
一是稳步推进省运会备战工作。制定下发了《绍兴市第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竞赛规程总则》,为基层抓训练备省运会提供政策依据和方向引导。做好运动员和裁判注册工作。完成年度新注册青少年运动员6498人,注册运动员总数达到22510人,较往年有大幅度增加。完成裁判员注册工作,注册认定人数1842人,其中国际级5人,国家级36人,荣誉级2人,国家一级520人,国家二级1085人,国家三级194人;申报国家一级运动员33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65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开展全市田径、空手道等裁判员和教练等培训,培训人数达120人;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教练人员、竞技体育管理人员培训,参训人数40余人。引进篮球项目优秀运动员13人、女子足球项目优秀运动员3人。加大优秀后备人才输送力度,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0人以上,在国家队、省队训练的绍兴籍运动员总数达120人以上。三是完成各级大赛争金夺银任务。东京奥运会,我市4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其中万济圆获得女子三人篮球比赛铜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一枚大球奖牌,实现了浙江在奥运会上篮球奖牌零的突破;谢震业以20.34的成绩跑进男子200米半决赛,是在这个项目上跑进奥运会半决赛的中国运动员中的第一人;吴卿风在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中两次打破亚洲纪录,获得决赛第七名;同时获得女子游泳4×100米混合接力第四名和女子50米自由泳第五名。陕西全运会,我市55名运动员参赛,取得了7金9银8铜的好成绩,金牌获得数列全省第四名。同时,绍兴籍运动员还获得年度全国比赛金牌14枚、银牌12枚、铜牌3枚,省青少年比赛金牌180枚。
5.推进消费试点工作。
一是开展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委托第三方机构“上海华顿经济管理咨询事务所”执行绍兴试点期间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工作,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首份年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绍兴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35.7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2574.93元,占当年绍兴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15%。二是发放体育消费券。市体育局与支付宝合作,开展“迎亚运·悦健身”绍兴市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季活动,通过支付宝、口碑、饿了么和高德四个端口分五期发放体育消费券。2121年累计发放113万张消费券,已核销50万张,带动消费7131万元,核销2321万元。同时积极做好异常消费监管,针对风控金额较大的商家,会同阿里小二和属地教体局进行现场核查,累计追回资金179560元。三是加大产业政策扶持政策。2020年度,绍兴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于2021年三月中旬兑付2000万元整,惠及80个项目68家企业(单位),其中品牌赛事17项,奖补731.01万元;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44家,奖补545.74万元,两项占比高达引导资金总额的63%。同时加快政策兑现速度,企业通过绍兴市奖励政策兑现系统实现网上申报,奖补资金由市级财政“点对点”直接拨付到企业,全部资金按市里要求提前半个月拨付到位。
6.做好亚运会筹办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运行机制。从市级部门、各区、县(市)抽调11名优秀干部,组建亚运筹备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6月,成立第19届亚运会绍兴市筹备委员会(绍兴市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副主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相关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委员(成员)。7月,进一步明确亚筹委“一办九部”、亚运城市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一办六组”的组织架构。建立专班工作机制,明确专班文件流转、工作简报专报、联络联系等机制,亚运筹备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二是推进场馆筹备工作。截至2021年底,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64550万元,工程总体形象进度91.6%;柯桥羊山攀岩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4660万元,工程总体形象进度93%;鉴湖足球训练场累计完成投资5892万元,工程总体形象进度98%。按照“一馆一方案”,编制赛事运行计划,完成4个赛事场馆指挥层和运行团队的组建,赛事运行组织架构基本建立。根据亚组委统一安排,有序组织运行团队开展各领域线上线下培训,专业化、团队化推进场馆运行工作。目前,市奥体中心运行团队已开展实质性工作,“韵味杭州”篮球测试赛等活动也顺利进行。三是全域提升“城市亚运”。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召开亚运工作推进会议5次。围绕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六大行动,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建立“周例会、月督查、季通报”工作机制,对亚运城市行动计划127项工作任务、亚运标志性项目52个项目进行全面跟踪,系统推进。从三季度督查情况看,亚运城市行动计划127项工作,绿标项目98个,占比77.2%;黄标项目20个,占比15.7%;红标项目9个,占比7.1%。较二季度红标、黄标项目个数有所减少。建立“百日攻坚任务清单”月度督查通报机制,清单化、项目化推进51个攻坚项目,确保按计划完成。成功举办“亚运绍兴 越来越好”第19届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绍兴主题活动,与杭州主会场现场连线,较好地展现绍兴亚运风采。另外,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交投集团积极推动棒垒球进校园工作,积极引入棒垒球专业人员、专业运营团队,谋划探索棒垒球场馆赛时赛后运营模式。推动国家棒(垒)球队集训中心落户绍兴、棒球项目省队市办等工作进展顺利。
2022年,绍兴再迎“体育大年”
2022年是第十九届亚运会筹备的冲刺之年,是省运会决战的关键之年,是绍兴体育发展史上的“大年”,全市体育工作将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抢抓2022年杭州亚运会筹备、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和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质量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开创全市体育发展新格局,高水平推进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助力打造共同富裕体育示范。2022年主要举措如下:
1. 着力展现亚运筹备新成效。
办好2022年亚运会棒球、垒球、篮球、排球、攀岩等项目,推进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实,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全力护航亚运。一是抓好亚运赛事筹办。保质保量完成各赛事场馆建设竣工验收和场馆赛事功能验收,确保以一流的场馆设施和一流的运行管理迎接亚运盛会。持续优化场馆运行团队,引进专业人员和团队,各类人员按计划逐步到位开展工作。按照亚组委运行团队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推动场馆运营工作整体提升。遵循“应测尽测、全面检验”的原则,高质量筹备开展各场馆项目测试赛,对场馆运行及城市运行、交通组织等保障工作进行全面测试。二是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做好市政、节能、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以电力、供水、能源保障为重点,提升亚运城市整体承载能力。扎实做好城市景观提升、道路改造升级、道路标志更新、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工作,完善各类城市软硬件和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以打造高素质高颜值赛会城市为目标,展现最美亚运城市形象。做好数字赋能城市服务、数字赋能场馆建设、数字赋能安全防控。三是放大亚运综合效应。亚运宣传走深走实,谋划开展好亚运倒计时100天等系列活动,加快掀起全民迎亚运热潮。以亚运为契机,全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推进亚运市场开发。精心策划亚运主题活动。结合“最美亚运人”“亚运之星”等评比,大力宣传运动员和广大市民参与亚运、奉献亚运的先进事迹,弘扬亚运精神。
2. 着力迈上竞技实力新台阶。
在全面总结2021年度人才培养和省运会备战的基础上,做好“123”:“1”是抓住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线,“2”是探索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和体教融合二个新模式,“3”是落实赛事筹备、第十七届省运会和反兴奋剂教育宣传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做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合理布局业余训练项目,增加运动员人口。2022年,争取在保证运动员数量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市、县两级青少年比赛锻炼、发掘、选拔优秀运动员苗子,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保持向省队输送运动员10人以上。继续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引进力度,将引进高水平教练1人及以上,引进符合省运会参赛资格或经市体育局认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优秀运动员1人及以上,并列入2022年度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清单考核各区、县(市)。二是探索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新模式和体教融合新模式。深化推进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工作力度。目前,已有8家本地企业(单位)参与到赛事工作之中,承办市级赛事66场,赛事影响力逐步扩大,取得了预期效果。2022年,将继续深化青少年赛事改革,使比赛更加规范、合理、高效。构建新型高质量体校,推进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依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绍兴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绍兴市新体校建设为抓手,加强市县二级体校建设,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柯桥区华舍中学为试点,探索体校和普通中小学融合办学的新模式,提升学校运动水平和运动员文化成绩;以阳明中学为范本,推进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升学校体育的专业性,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升学就读问题。三是做好赛事筹备、第十七届省运会和反兴奋剂教育宣传工作。2022年,将继续围绕“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工作目标,在继续做好现有品牌赛事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引进3—4个体现绍兴特色的 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市本级重点做好亚运会和“水陆双马”等赛事的组织,争取男、女排“世俱杯”赛落户绍兴。支持各区、县(市)依托各自优势,积极引进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一地一品”、“一地多品”赛事格局。组织参加在金华举办的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对比第十六届省运会取得的成绩,力争金牌数量达到180枚以上,实现地市排名保六争五冲四的目标。持续推进反兴奋剂教育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反兴奋剂工作“两长制”,加强反兴奋剂管理人员队伍和师资力量建设,依托亚运会和省运会,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反兴奋剂工作人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检查督查,确保兴奋剂事件零发生。
3. 着力提升体育服务新水平。
持续推进绍兴市智慧化数字体育平台建设,深化多元融合发展,推进全市域"1+6+N"的智慧化数字体育平台发展格局,构建市域一体化“10 分钟健身圈”和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谋划一批纳入公共服务补短板专项行动的体育项目。做实民生项目,按期保质推进,2022年计划新建“体育+公园”项目20个(体育公园6个、体育设施进公园14个)、新建社会足球场1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个、百姓健身房50个、健身步道(环浙步道)300公里;开展水乡孩子会游泳公益培训,计划免费培训少儿、幼儿10000名。做好体育公园建设指导,争取羊山体育(攀岩)公园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体育公园建设典型案例。到2022年底,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左右。完善绍兴市智慧化数字体育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提升场馆设施、环境和服务水平为重点,谋划一批实用性强、操作性强、便捷度高的公共体育服务应用场景,增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构建创新融合新格局。围绕“健康浙江”考核目标,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激励机制,加快探索打造“体医深度融合”新格局,推进基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站、点)建设,促进社区体育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融合,加强国民体质测试结果运用,开展运动测评、运动康复、运动干预和慢病管理,构建科学健身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健康促进转型升级。打好全民健身“组合拳”,加快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康复及未来社区等多元融合发展。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社会力量试点改革,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进社团实体化,完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推进体育社团评星、评级制度,探索体育社团建立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加强对单项体育协会业务指导,着力提升市、县(区)、镇(街道)三级体育社团活跃度。大力引导、扶持依托社区、企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整合基层党员干部、基层文化员、社工志愿者等资源,建立健全网格化社会体育组织体系。探索体育社团管理登记、管理、评级、考核“一件事”改革。2022年社团培训计划举办30场以上,申报等级3A以上的社团三家以上,全市体育社会组织总量(含各区、县(市)乡镇街道、俱乐部等组织)达到1422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齐全,入库数达15000余例。
4. 着力实现体育产业新发展。
深化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做强做大赛会经济,加大体育企业的扶持力度,助力体育消费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一是深化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根据《绍兴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要求,构筑新时代绍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围绕赛事活动、亚运经济、消费促进、产业扶持等总结提炼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相关阶段性成果,积极对接申办“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进会”,努力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二是推动产业项目发展。以“环浙步道”建设为抓手,融合省级运动休闲乡村等产业项目创建,串联激活各类资源,积极培育步道经济,有效带动项目所在地和步道沿线的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帮扶体育产业企业。做大做强体育企业,扩大体育产业规模,保持体育产业增速全省前三,启动2家体育企业上市工作,完成体育彩票年销售额11亿元目标。